查看原文
其他

“广场舞诈骗”如何掏空中国大妈钱包 | 今日话题

2015-02-28 今日话题
导语 今日话题

大妈们喜闻乐见的广场舞在一些地方沦为掏空老年人钱包的诈骗工具。近日,媒体详尽披露了涉案金额近千万的“中国广场舞诈骗第一案”内幕。该骗术在诈骗老年人案件中非常常见,值得深入剖析。

“广场舞”骗术内核在情感控制上,对老年人极为管用


1、满足“被关爱”的情感需求:持之以恒给恩惠,“我是亲朋”灌入脑


一群大妈热热闹闹跳舞、交朋友,本来是挺喜庆的事情。可在北京王府井“广场舞诈骗第一案”的犯罪嫌疑人张某眼里,大妈们变成了“人肉印钞机”。据看天下杂志《史上最大广场舞诈骗案》一文报道:首先,张某组织一群大妈跳舞。然后,杜撰出了一个实力非凡、爱为大妈们服务的“金马公司”。张某用该公司的名义,隔三差五地给大妈们发东西,久而久之,老年人们对这样一个关爱自己的神秘“金主”充满了认同和向往,也对代表“金马公司”的张某十分信赖和喜爱。等到时机成熟,张某开始用“金马公司”的名义来敛财。例如,邀请大妈们入股“金马公司”,并承诺股息。后来,张某又用私人的名义借钱,“儿媳妇难产大出血”“孙子心脏不好”纷纷成为她的“杀手锏”。看着凄凄惨惨的张某,大妈们同情心大动,忍不住又往外拿钱。


张某的种种行径一点不少见。众多诈骗老年人的案件里常常出现——持续地表达对老年人的关心,用虚情假意的“温暖”来融化钱包。中国有句俗话说“吃人嘴软,拿人手短”,骗子深谙此道。当然,老年人也大多清楚“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所以,张某慢慢地和老人交朋友,渐渐地给好处。成功的骗子耐心是惊人的,张某的骗局起码持续了两年多。耳熟能详的“保健品骗局”(如把一堆没用的“淀粉药”吹成神乎其神的保健品来诓老人钱)正是走的这条道路,年轻“推销员”们最爱展示关爱老人的“爱心”与耐心。


2、满足“被肯定”的情感需求:三六九等划分人,自尊虚荣齐利用


本案中的被骗主体是那些无所事事的胡同大妈。她们中表现抢眼、与张某关系好的,才能混到前四排的位置,有资格被邀请去“入股”。假若混到第三排,那可是了不得的“班长”,能够获得张某授权,来管理二十多号人。无形中,大妈们就被巧妙地分为了三六九等,站在前排、受到张某垂青的人虚荣心爆棚,“自我价值”被拔高了。


老人们退休在家之后,往往伴随着巨大的失落感,而“被肯定”的感觉无疑是极大的自我满足。


原因在于“情感价值”是老年人的人生刚需


1、少壮轻年月,迟暮惜光辉,“时日无多”之感让老年人更看重“情感价值”



时间这把刻度尺在老人与小孩这里意义是不同的——少壮轻年月,迟暮惜光辉


处在不同年龄段的人对于时间的感知和认识不同,继而选择差异化的人生策略和价值取向,这样以时间维度来确立人生价值的理论叫“社会情绪选择理论”。年轻时,胸怀大志,来日方长,规划和憧憬也多;年老时,时日无多的紧迫感冲击着心灵,人更看重当下的情感需求。它被许多心理学家引用为理解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关键。该理论的奠基人、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劳拉·卡斯滕森教授和其他几位学者一道,在上个世纪90年代和2004年分别做了两次实验。他们把11岁到90岁的人找到一起,提供三类人作为最愿意来往伙伴的候选,只能三选一。第一类是熟悉的、情感亲密的社会伙伴;第二类为能够提供新知识的社会伙伴;第三类则是那些只有一面之缘,未来可能会继续接触的人。结果,两次实验中,年轻人没有什么特别的偏好,而老人则明显偏向第一类人。另外一些同题实验中,心理学家们还考察了身患绝症等情境,结果都发现,人的身体内仿佛有一条时间标尺,越是察觉到时日无多、末日将至,就越是倾向于把情感价值作为人生目标——功名利禄都不重要了,获得亲密的情感价值才是真谛。


而为了获得亲密的情感,就得具备更好的人际关系,老人们会更偏向于积极的“自我催眠”。心理学家们还做了一个实验——找来了年轻人和老年人,给他们看几组照片,有的照片上的人一看就不面善,比如“奸笑”,可老年人却表现得比较迟钝,一点儿都不敏感。研究人员甚至还通过脑部扫描来证明老年人确实容易忽视负面信息,更倾向于他人是好人。



老人们更倾向于相信陌生人是好人,即使这个人表情奸猾


2、可老人往往求“情感价值”而不得,交际圈子越老越小,别有用心者趁虚而入


退休(离开同事交际圈)、忙于给子女带孩子、变为“空巢老人”……现代中国老人一上了年纪,交际圈很容易收窄,或者说给予亲密情感支持的圈子变小、疏远了。有研究为证:中科院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在2010年,对全国29个城市的4945名城市社区老人做过抽样调查,结果发现,将近四成的中国老人存在抑郁问题。这结果比起一二十年前显著提高。研究者认为这和现代中国的家庭结构、观念的变迁密切相关。


老年人有积蓄,有退休金,当然是香饽饽,是“唐僧肉”。情感真空出来了,骗子们也看到“商机无限”。


而金钱、健康等诈骗老年人案件常见的幌子仅仅是外壳而已。骗子们的核心竞争力是——用持之以恒的“关爱”打动老人,与之建立强烈的情感联系。所以,不用一见老人被骗就断言贪小便宜、没文化、老糊涂。关键因素实乃情感二字。有反例为证,最新北京海淀区官方披露的一组电信诈骗的数据是,被骗者年轻人居多,老年人反而很少。可以这样解释:曾经,老年人是电信诈骗的重灾区,不过随着该项“骗术”越来越多被宣传,比年轻人更谨慎的老年人反而不是那么容易被骗。而电信诈骗的骗子们也没有那么多的精力去“培养”对老人的关爱。



许多老年人成为“情感守望者”


消灭“广场舞型诈骗老人案”,得想办法填补情感真空


尽管缺乏宏观数据,不过迈向老龄化的中国确实需要格外注意诈骗老年人问题。去年年底,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公安部联合发布了《中国老年人防诈骗指南》,足以说明形势的严峻。如何防止老龄化的中国成为骗子的天堂?是个必须重视的问题。


1、加强银行等职能机构的防范责任是必要的,不过这只算治标


少子化、老龄化的日本,诈骗老年人问题非常严重,类型多样,搞得警察厅等职能机构非常紧张。日本从2008年6月末开始实施《汇款诈骗救济法》,强调社会责任。那以后,日本金融机构每年进行一次大型的培训,培养工作人员识别诈骗的能力。光2012年一年,日本金融机构就通过成功阻止金融诈骗案,挽回95亿日元的损失。这也和美国的做法是一样的。美国政府和社会机构非常重视诈骗老年人问题,甚至美国政府责任办公室(GAO)还出了一份专门的报告来评估各个相关部门的措施和策略。


然而,尽管加强银行等社会力量的防诈骗觉悟、能力和责任很必要,可也仅仅是治标的办法。只要情感真空在,骗子就会想尽各种办法去钻。2014年,日本流行一种叫“上京型”的诈骗。骗子们伪装成老年人的亲属,哄骗老年人上京,继而直接骗现金,绕过了“银行汇款”这个关卡。真可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家人的情感支持对于老人至关重要家人的情感支持对于老人至关重要


2、学学骗子的“情感耐心”,亲朋好友、邻里社区给老人足够情感支持,骗子就没法蹦跶


几个心理研究都发现,对于中国老人来说,家人的情感支持要比朋友重要和有用。而家人的情感支持也并不是说非要住在一起,事无巨细,日日交流。事实上,“广场舞诈骗”中一些大妈也是和丈夫、子女住在一起的,可他们之间的情感交流层次很低。到位的情感交流包括关心、爱护、尊重等方方面面。关心和爱护很好理解,那么,尊重呢?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老年心理研究中心主任李娟作为专家,分享过自己的一个人生经验:“我还经常跟他们聊天沟通,遇事跟他们商量,征求他们的意见,让爸妈感觉自己的人生阅历和社会经验对指导儿女的发展有重要的价值。”的确,既然骗子都能够找到老年人情感的脉门,利用他们的自尊与虚荣,家人们不妨向骗子“学习”这一点,帮助老年人构造出被尊重的情感氛围。


邻里、社区的帮助也至关重要。世界卫生组织早在2002年就提出过一个叫“积极老去”(active aging)的公共卫生策略。该策略强调“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积极老去”中的人,生活是丰富的,情感是充沛的,自然没那么容易着骗子们的道。我国台湾地区的学者对此有很多研究,相关机构也推出了不少配套措施(比如构建社区公共服务),而比较遗憾的是,中国大陆对此还涉猎颇少。



台湾地区有很多“银发义工”,他们是“积极老去”的典范


结语 今日话题

“广场舞型诈骗”代表了欺诈老年人型诈骗案的典型风貌。骗子总是善于利用、操弄老年人的情感需求。不能再让“劣质伪情感”当道,得用真情实爱来构建老年人的安全防线。



第3084期 本期责编 王杨

出品 腾讯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系腾讯评论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读后分享

◆点右上角->发送朋友或朋友圈


快速关注◆点右上角->查看公众号->关注
◆点标题下->今日话题->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